从以上两个角度看,无论培训预算是否支持,企业管理者都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即使他们不支持培训预算,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资金来支持他们。所以企业效益不好,应该考虑的不是培训预算的存在,而是培训预算需要占用多少钱,有限的培训预算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问题。针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培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笔者在总结多年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其次,何谓“提供专项培训费用”?一般来说,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即出资培训,企业为该培训支付费用是其最外在的表现。很多朋友日常还可能有疑虑,入职的“操作技能培训”和为了适应岗位而做的在职培训算不算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外派出国进行临时岗位的在职培训是不是专业技术培训?显然,入职的培训一般是人事部或者本企业的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在职培训一般也没有费用发生。既然没有费用发生,也就不属于可以约定服务期的出资培训。
想要培训有效必须将“培训”融入到正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就像是一列火车在爬山,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总经理就是前面的火车头,培训咨询师就是后面推的火车头。有的企业抱怨找不到好培训师,那是因为他们把找培训师演变成找总经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培训师的作用在于“旁推侧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绝非是取而代之,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企业的学习氛围和管理者的理念。听一位朋友讲他所在企业的培训情况,人力资源部调研、访谈,做了不少培训准备工作,然后组织基层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但培训过程中,睡觉、请假、玩手机游戏……不听课的比比皆是,培训师提问也很少有人互动。这位培训师以为自己哪里讲得不清晰,间歇时向几位参训学员征求意见,学员的回答令他意外:不是你讲的有问题,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能照办,回去还得按原来的要求做,所以听不听没什么用,只是不来参加不行……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其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
首先,这些教材更注重理论、实践,实验内容较少,另外,大部分教材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阐述,不具有代表性,最重要的是一些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安全教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降低了培训质量。因此,企业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做研究,找出最适合自己企业的“老师”。除了讲究内容,紧跟科技发展,与时俱进,表现表情与新员工水平不相上下。如果新员工是大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应该选择注重实际应用的教材,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彭杰老师认为,这些问题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培训在不经意间进入了一个大误区,越是大而全的追打,越是空洞无物。俗话说,“万栋高楼拔地而起”。基础是高层建筑建设的前提。没有这个基础,高层建筑就无法建造。企业管理就像带兵打仗,实战性很强。企业培训要更加注重基础管理知识与操作相结合,而不是脱离企业实际说话。
新员工的负责人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种是向新员工演示工作,让他们尝试去做,并评估他们的表现,重复这个过程,手把手地教他们。二是仔细观察新员工的行为,发现问题,通过反复提醒,帮助其改正错误。新员工的认识程度不一,所以不要一口吃胖人,要坚持“一次纠正一个问题”的原则,一次提高一个问题。三是敞开新员工的心扉,倾听他的一切烦恼,并据此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