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分析和绩效分析适用于基层新员工和现职员工。其优点是:摸清培训需求较为清晰具体;易于操作,可根据目标任务或绩效标准与实际绩效考核相对照,并结合技能和态度分析;可在各团队、各小组开展,提高员工参与度;可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如工作设计不合理、管理人员监督不力等。然而,这两种方法仅限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性员工,因为他们需要良好的工作设计和分析数据,并且有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材料方面,离企业越近越好。如果案例和启示与企业的行业和他们的工作有关,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做课后跟进,90%的学生一周后会基本忘记所学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游戏、故事和案例研究,所以不要浪费这部分加深记忆。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知识而不是行动等于无知,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常会这样做。虽然课后跟进更多的是关于企业,但从影响力圈来看,还是要全力以赴,给他们更多的功课和练习题。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毅力和行动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替代。
其次,企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脱离培训对象。目前,企业对新员工进行了较好的职业指导培训,新员工可以根据培训适应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员工未来晋升和发展的培训在企业中很少涉及。在培训方式上,不少企业组织学员观看培训光盘,临时参加市场相关主题的公开课。或通过熟人介绍培训师到企业讲学。由于缺乏良好的培训设计和规划,培训形式和内容枯燥乏味。从长远来看,形成了员工对培训的抵触,甚至反感,难以适应培训对象的需求。
(能够评估员工技能,确定团队培训需求,并制定团队培训计划。解决方案:帮助团队骨干掌握“做什么-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训练思路和方法。具体内容为:学习如何从每个岗位的职责出发(明确定义“做什么”),确定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即明确“将做什么”);掌握评估员工实际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差距的分析方法(即找出“缺什么”),形成团队和团队的培训需求;在明确团队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的培训计划(即“补什么”
我们读书人,现如今读了大学已经不算啥了,说墙上掉块砖,砸死10个人,有7个都是大学生。可为啥我们的受教育程度如此之高,而我们却显得没太多“学问”。话说我们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学习达标与否标准,就是考试定输赢。考试之前一个星期突击背书,背笔记,然后上阵应考。以我的经验,最牛的考生,考前一天拼个半死搞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可是,考完全部还给老师,啥都记不住。这哪里是“浸润”?我把这种学习叫做“滚开水”,直接丢到开水里走一趟,半生不熟上战场,有的直接烫死作数。其实,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类型的考级考证同样如此,皆是滚开水。如果滚完之后,不复习、不应用,就算半生不熟地死在那里了,不产生任何价值。
我在一家企业搞团队职业化培训时,在第一堂课就想把水烧开。于是一开始,我就问大家都是多少度的水,但连续问了几声后只有老板回答说:大家应该都是半开的水!我心里一喜:心想,这应该很容易烧开的。但在接下来的两场培训中,不管我怎么努力要求,不管我怎么煽情,就是没人做回应,没人与我互动,差不多累得我要死。不只如此,课后我安排了写心得报告,大家写是写了,但几乎都是将我的课程大纲作个复制,没有任何心得,并且,所有的心得报告都无人愿意署名,整个团队简直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与激情,悲哀啊,这简直都是生水、冻水,部分是臭水,没法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