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是有用的,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教师致力于MBA教育,也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专注于这个专业的学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MBA毕业生参加工作,人们也对MBA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人对商学院的价值提出了不同的质疑。在1月30日的央视对话节目《热议商学院》中,来自国内外四所高校的商学院院长在谈及此事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包括:“创业不如先读MBA”:“对大多数人来说,未来要想在管理和创业上取得成功,就进入商学院”:“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不希望你只看钱,你要超越金钱,你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积极贡献”。事实上,MBA是否有用这个关键问题并没有直接答案,尽管他们都认为MBA在他们心中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看看现在很多新员工的培训,那些讲师是怎么说的?企业文化等等,那是必须要培训的,更不用说了。许多公司给新员工提供“沟通技能、团队建设、职业道德”等课程。这些课程很重要,但对新员工有用吗?如果新员工学会了这一点,他还能工作吗?这些课程都是胡说八道!学生们想听的不是沟通技巧,不是“怎么听、怎么说、怎么听懂”等,而是要听到“五步向老板汇报工作,四位典型下属安排工作的指导技巧,与同事合作或竞争中要注意的八点”。
在工作中任何有计划的指导都可以称为培训。这种有计划的引导可以是别人引导的,也可以是自己引导的。培训没有固定的形式,但一些传统的培训方式已经被人们接受,已经根深蒂固;随着人们对培训认识的加深和提高,这些传统的培训形式正在不断被突破。比如大家已经意识到不是培训班,最后一节课叫培训,有意识地给会议加一点指导,这也是一种培训。目前,不少大企业从重点高校招收优秀毕业生,被称为“管理实习生”。为甚麽他们要招聘管理人才,但他们却被称为实习生呢?这已经说明了培训的内涵。
只要企业能为员工提供有用的培训,就应该收回相应的投资,但回收的方式需要管理者慎重考虑。企业一方面要规范制度建设,用僵化的制度约束经过培训的员工;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为能力强的员工提供客观公平的成长空间。以过硬的人才培养机制、进取的文化氛围、公平竞争的内部环境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真正培养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是没有良好的配套机制,不能为培训后能力提升的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员工觉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后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与这一需求相匹配的完善培训体系和与培训相适应的提升发展机制。这个时候,如果企业的竞争对手能够为员工提供这样的发展空间,员工很可能会找到一个更符合自己需求和期望的平台。
投资回报也是企业培训的重点。投资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所以从培训投资回报的角度看有两个顾虑。第一个是投资回报能否产生,第二个是投资回报是否足够有吸引力。因为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来提高资产利用率。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成为获取更高投资回报率的核心关注点。电子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电子工具在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内容的发布和传播上也非常便捷。因此,合理提高电子培训在企业培训系统中的比重,是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