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的培训经理在做年度总结时很头疼,因为要求领导不仅要评估学员的感受,还要看培训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同时,公司内控部门还参与了各模块工作的年度评估,他们抽调了一些经过培训的员工,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但当这些员工被问及培训对改善工作的价值时,他们很难回答。他们对培训的印象还很模糊,根本谈不上应用水平。
一是提高内部培训师自主开发能力。在PPT开发之外,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录像系统、摄像头等工具,拍摄可以长期使用的视频培训资源。二是提高教学的“替代性”和规范性。过去,内部培训师的课程开发一般只关注PPT的制作。内部培训师通过外聘教师的专业培训,掌握了课程大纲规则、课件规则和《讲义》制作方法,为更简洁明确的学分制培训方案和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奠定基础。三是拓宽课程资源来源。单纯依靠内部培训人员开发课程存在开发周期长、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可以与课程开发企业、高校、兄弟单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了解和购买最新课程资源。切实丰富课程体系。
方宇有可能调查高管的培训需求。他深入调研后会发现,公司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司过去做住宅地产,现在正在向商业地产转型,但这只是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现任高管对转型的商业模式存有疑虑的同时,方宇需要配合董事长或总经理做研讨会。邀请房地产行业专家做战略研究和标杆对标,理清思路,凝聚人心,这是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此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一个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外国人”的人,对于如何调动内部资源,什么是显性的、隐性的决策机制,都是新手。恐怕我有一阵子听不懂。那么,如何根据企业特点,有效嫁接国际最佳实践,让其真正生根发芽呢?因此,企业必须认清需要为人才引进提供什么样的支撑和空间。他至少需要一个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小团队,才能开始作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有时候,一个人的引入,周围没有其他支撑框架,他可能无法生根发芽,可能会枯萎。
数据显示,在美国,73%的企业已经开始从事移动学习。沈敏石认为,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培训的理解存在偏差”:中国人的学习习惯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他们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但成熟的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自我发展的组织。它的培训和课程、平台和技术都是围绕学习者的习惯和需求而设计的,要求学习者主动吸收知识。
1.3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目前,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因此数据收集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开始的。量化数据包括:生产率、产品下线PPM值、利润、事故率、设备完好率、员工流失率等。定性数据包括:内外部客户满意度、士气、工作氛围、工作热情等。在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中,量化数据使用广泛,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