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理解是,经营企业本来就是一个长线投资,某种程度上说,是从组织能力的长期累积中获取长线回报。立竿见影?哪有那样的好事。但正如我们最初不理解那种纯粹为绩效付薪的“残酷薪酬”,纯粹为效果投资的培训也被视为异类。其实,两者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是P4P,即payforperformance.当企业真正面临经营的压力时,这种倾向会被倒逼到极致,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这个分层管理过程中,顶层的高级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也许只是管理哲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概念技能的引导而已;而中层管理者要学会的是执行、绩效、团队等管理;一线管理者需要的是用人、激励、目标等内容。此外,岗位序列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职业序列可能对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交叉能力的培养问题不可忽视。
新的社交媒体与网络游戏的出现,使管理面对着视觉图像与社交影响所构成的新环境的巨大挑战。但这也意味着这这个高感性的时代,学习可以有更直接、更交互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塑造管理人才。但传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往往局限于语言为主导,讲求逻辑与效能;而不是视觉,讲求设计与关怀。感性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新模式?
我们公司是一家电子公司,老板本人非常爱学习并注重培训。去年7月份我们购买了一家培训机构在线学习课程,每个员工都有一个账号,可以随时随地登陆学习相应的课程。在此期间,发现员工学习不积极。公司就将学习时长、考试次数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后期我们就发现有员工没事时,用手机或电脑打开视频放在那里,而本人就去干别的事情。另外,公司不让员工上班时间学习,员工就找各种理由不学习,像家里没网、没电脑、要带小孩之类的各种借空。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只基于现状思考的成员往往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的力量往往会导致组织陷于墨守成规的泥潭中。而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人往往更容易看清未来。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招聘中。许多领导者,尤其是具备远见性的领导者,倾向于聘请“革命特工”—灵感十足,随时准备着撕破陈腐的规章加于身上的枷锁,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培训工作是一个内容很丰富也很繁杂的工作,大到前期规划、领导访谈、方案、需求调研、实施、评估、后续辅导和促进计划等等,小到问卷的设计与分析、实施时用的学员用品、讲师用品、食宿安排、培训期间的小活动等等,都要去完成。所以培训经理一般都很忙,尤其是有培训项目的时候,忙着加班,忙着通宵,时间就那么多,不拼命工作不行啊。此辛苦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