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信息化
富文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岗位外包、员工派遣、劳务派遣、人才派遣、企税优化、灵活用工、HR外包、劳务代理,劳动法律、法律咨询、人才测评、人事服务、人事外包、招聘测评等产品及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用工风险、控制用工成本。与国内腾讯、中兴、松下电器、交通银行
HR信息化
位置:HR智库 > HR信息化 >
如何快速读懂绩效考核表
发布时间:2023-03-06
  |  
阅读量:0
字号:
A+ A- A

  第一,基本信息:明确了考核者、被考核者以及考核时间

  在规定的考核时间(专业的说法称之为绩效周期)内,上级与下级要对考核指标保持持续的沟通。这个沟通包括前期的制定、过程的管理以及后期的考核反馈。

  它体现了绩效管理所倡导的参与精神。

  在企业实施绩效的一开始就要让员工参与进来,经理与员工共同明确考核指标项目,明确每个指标的实质内涵,明确衡量标准,明确绩效激励措施等。

  在绩效周期内,经理和员工的工作重点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达成,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完成考核指标展开工作。考核指标只是指明了工作方向,更多的工作内容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细化,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计划,支撑指标的实现。考核的时候,经理除了要公平公正地打分之外,更要公开地沟通打分结果,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进展怎样,哪些方面进展顺利,得到经理认可,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如何调整才是受欢迎的。

  明确的考核时间符合SMART原则的截止期限原则,任何事情都要有个明确的截止时间,否则,无法衡量员工做得好坏。

  第二,指标名称及定义:明确了考核指标内容

  绩效考核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绩效周期内的关注重点是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讲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看似简单的几个考核指标,实际得到这几个指标的过程非常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四步:

  第1步,明确整个组织未来1-3年的战略目标

  这会用到战略地图的概念。所谓战略地图,是指企业谋划战略目标的思考路径。从四个方面衡量,分别是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客户层面,企业如何看待客户,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如何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形成持续购买,是形成战略地图的核心关键。

  当理顺了客户价值主张之后,向上形成财务层面目标,向下形成内部流程层面目标。最后,特别要提的是,学习与成长层面是支撑整体目标的基础,所有的战略目标最终都落实到“无形资产”,落实到组织氛围、人力资本价值和信息化程度等方面。

  现在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从产品与产品间的竞争,转向部门与部门间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间的竞争。因此,在设计战略地图的时候,人力资源、信息资本与组织氛围也非常关键,需要关注人力资源对战略支撑性。

  图1是战略地图的经典模型,要想把战略地图应用好,深刻理解这个模型非常重要。

  


  图1战略地图经典模型

  当战略地图明确后,组织未来1-3年的战略重点就明确了,这就是战略目标体系。图2 是我为一家农药化工企业绘制的战略地图,供读者参考,后面我会专门写文章解读这个战略地图。

  


  图2 某企业的战略地图

  第2步,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进行战略举措分解。每个战略目标对应1个或多个行动方案,这些行动方案进一步诠释了战略目标的可行性。表2是某企业的战略举措分解表示意表。

  

  表2 某企业战略举措分解表(部分)

  第3步,针对每个行动方案提取衡量指标。每个行动方案对应一个或多个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就是我们业绩合同上所体现的考核指标的来源。表3是某企业的绩效指标库示意表。

  


  表3 某企业绩效指标库(部分)

  第4步,根据原则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列入业绩合同。这就是绩效计划的成果部分了。这一步的完成,标志着绩效计划的完成,开始进行绩效实施环节,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指标进行持续性关注,帮助员工提升能力,掌握知识,完成绩效目标。

  第三,目标值:明确目标要达成的程度,一般包含三个层次

  目标值一栏主要是明确各个考核指标的衡量基准,包括下限值、标准值和上限值。

  下限值是该考核指标不可容忍值,也就是说,低于该值,则企业没有盈利。一般建议为标准值的80%-90%,下限值考核得分对应60分或0分;标准值为目标值的100%,对应考核得分为100分,是完成该目标的满分标准;上限值,是在满分基础上的挑战,一般为标准值的110%-120%,可以在100分的基础上得到加分,一般会设上限,建议120分为上限。也有的企业鼓励员工极致追求超越,取消了上限。

  目标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历史数据,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提升。如果没有历史数据,那么需要估算数据,一个模糊的数据,总比没有数据强。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形成历史数据,一段时间以后在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

  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没有数据,数据不好收集,是不是可以不设该指标?”我的回答是要设,一定要设,不能因为现实的一点困难,忘记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忘记了我们的目标。

  目标与现实的本末关系需要明确,无论现实多么困难,不能忽略了前进的方向。企业需要在目标的引领下,去超越历史,比只设一些大家都能做达成的指标强得多。毕竟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而不是为了打分而打分。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们倾向于制定高目标值,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认为如果把目标值提高,即便员工没有完成,仅仅完成到80%,企业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实际上,这种思维陷入了一个怪圈,认为绩效是员工在压力下高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绩效考核的确能给员工带来压力,因为绩效背后是激励。但是,仅仅有压力而没有方法,员工同样是无法获得高绩效的。

  所以,并非是给员工制定了高目标值,员工就可以获得高绩效。高绩效仍然来自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工作,来源于管理者对员工的辅导,来源于双方对障碍的认识,来源于共同的行动计划。

  经常,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绩效考核指标无法有效分解给员工。员工经常和经理争论考核指标是否合适,目标值是否合适,经常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没有最终结果。

  那么,该如何分解考核指标呢?当员工不接受高目标值该怎么办?下面的思考框架可以参考。

  


  图4 应对低目标沟通框架

  第四,衡量标准:对考核指标的衡量尺度,根据目标值和对应的计分基准,进行计算

  很多企业在编制业绩合同的时候,并不注重这个内容,认为只要制定了考核指标,就完成大部分工作了,至于怎么考核,就不去关心了。

  其实,绩效考核除了关注重点工作的完成之外,更要给员工的绩效表现一个公平公正的汇报。所以,细化的衡量标准还是不可以省略的。

  第五,权重:权重是每项指标重要程度的体现,权重体现了导向

  权重的设计需要注意过高与过低的问题。权重不宜过高,一般建议不超过30%,过高的权重会影响到被考核的工作方向,抓大放小,忽略其他工作。同理,权重也不宜过低,一般建议不低于5%,最好设成5的倍数,避免出现2%、3%之类的权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企业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调整权重,体现企业的导向。

  第六,指标类型,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

  现在,绩效考核指标的量化是一个趋势,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而且企业越来越追求量化。能把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是个好事。但是, 并非所有的考核指标都能量化,甚至,有很多重要工作根本无法量化到位。

  我对绩效管理的定量与定性的观点是:定量为基,定性为王。实际上,定量是进行考核的基础,定性才追求的方向,无论企业如何定量,最终都要归到完成、超越、卓越等定性层面。最近正在流程的“OKR”目标管理法也是在倡导目标的定性价值和关键成果的定量基础。

  因此,对于量化有难度的目标,我们就不妨采用定性评价,只要经理与员工对绩效考核指标的细节达成共识,并在过程中做好记录,同样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与公正。与其得到一个带有主观性的分数而把工作做到位,而不要为了量化而失去核心本质,就像前文诉述的“工作计划完成率”之类的绩效考核指标一样,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员工做到了这些,是不是真的就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

  第七,数据来源部门:数据来源部门体现了互相监督,相互独立的原则

  一般,考核数据由第三方提供,以体现公平公正。但在实际的实施中,也经常发现,有些数据的确无法从其他部门提供,也不要太过勉强。毕竟,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企业要体现出对各个经理的信任,经理也在考核中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

  绩效考核需要考核表作为工具,经理不能为了填表而填表,一定要搞清楚,填表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填表才更符合绩效管理的理念.

  毕竟,绩效管理的“功夫”在表格的背后!


上一篇:SMART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到底如何运用?
下一篇:HR人力资源从业者必懂的十大经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