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作为企业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这种管理办法运用得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员工起到三种积极的作用:激励员工、带动员工、促进企业新文化的形成。反之。如果运用不得当,将会造成4种消极的负面影响:能人扎堆、人才流行、人际关系紧张、人力资源耗损。
本文将以应届生的团队建为例来解释鲶鱼效应。
一、什么是“鲶鱼效应”?
在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
"鲶鱼"的出现,会给员工带来新的危机感,刺激他们自尊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是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受故事的启发,早期企业管理者将该思想应用到企业人才管理中,逐渐演变成著名的“鲶鱼效应”理论。
二、如何引进“鲶鱼“及保证“鲶鱼团队“存活率?
在这里,我们把应届毕业生比喻为“鲶鱼“。
刚毕业的学生就像”鲶鱼幼苗“,企业将其引进“鱼缸“,那要怎样才能保证”鲶鱼幼苗“存活并具有战斗力,且不会被其他种类的鱼群吞噬到呢?
2.1做好招聘源头第一关
打劳“鱼苗”要精挑细选,只选用健康的、有战斗力的好“鱼苗”。”病鱼“、”呆萌鱼“统统不予入网,并且注意控制引进“鱼苗”的数量。
2.2保护“鲶鱼”,培养“鲶鱼”
重视其培训工作,包括:新员工培训、岗前培训、经验交流分享会培训、AB岗制度培训、心态培训等)。
初出校园的应届生,要想真正成为公司的新鲜血液、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职场心态的塑造,知识技能的传授。
这是一个集体培训阶段。
培训内容包括对公司认知、办公流程、职业素质、企业领袖交流互动等。
集体培训后,还可以加以配套课程内容:如个人成长分享会、新老员工破冰活动、新老员工经验分享交流、体验式学习、具任务竞赛活动等。
应届生能过这样的集体培训方式,初步认识公司、了解职场、了解工作要求、理解社会责任及个人职责,为争先而努力。
逐步由校园人心态转变为职场人心态的过渡。并配合着体验式学习、小组任务、通信知识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应届生在文化集训阶段初识公司、了解职场、合作协同、突破自我,开始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蜕变。
这种集体的培训方式,既具仪式感,同时也包含企业文化元素在其中。
2.3在工作中为应届生配相应的导师
细心教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知应会,减少新员工内心的迷茫,带领应届生相关的测试项和职能,参加各类培训。让应届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校园过渡到社会,从学习过渡到工作。
三、如何迎接新人,俘获其”芳心“?
除了入职之初的迎接仪式外,我们在应届生经过系列培训(应届生大致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后,公司还可以举行迎新人专项活动。该项活动可以就届生入职公司一个月时间后。
内容可以用歌舞助兴,也可以茶话会形式进行。这种办法方式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均适用,活动详细方案(略)。
活动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在职优秀员工代表分享在公司奋斗心路历程,分享内容应有积极心态感恩公司类、学无止境类、工作收获类、感受生活类(即周边活动方式、景区等),这样的经验分享对应届生具有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将应届生的心拉拢到公司中来。
四、做好试用期情况跟踪工作,倾听他们的心声
4.1应届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初入公司,由原先的自由自在突然被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心里一时半会接受不了。那么HR应做好他们的试用期访谈、开导工作。诸如在生活上、同事关系处理方面需要帮助或答疑的,应及时给予解决。
4.2适时表场优秀员工。在试用期间,工作或生活中表现优秀的应届生,公司应鼓励(口头或物质均可)、立标杆,树榜样,激进其他员工上进心。
五、 “优胜劣汰”,能者上,弱者下
当“鲶鱼苗“长大并存活下来后,那么公司可一步步采取考核管理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能者上,弱者下。
老员工工作不积极、工作没成绩,组织就积极提高其工作技能,给予相应培训。如果经验培训后仍没有改进者,替换之,从而真正达到“鲶鱼效应”。